第两千三百九十二章理念(1 / 2)

我的1982 大国雄起 1645 字 4个月前

我的1982正文卷第一千七百零五章理念李忠信认为,中国改革开放以后,虽然服务行业也是进行了一些转变,但是,这样的一种转变却不是很大。

按照李忠信的想法,中国在建国以后,一直就是一种不讲究服务质量的计划经济时代。

因为那时一切商品都按计划供应,在这里我们可以联系一下,这种状况应该和建国初期时我国开始实行的计划经济有关,计划供应的那种模式并不是依靠市场调节,商品往往供小于求,商品在流通中成为第一要素,而服务可有可无了,从供应者到购买者都忽视了服务。

从严格意义上来说,这种商品流通忽略了消费者概念,导致消费行为价值不完全。随着市场化进程的加快,商品制造也飞速发展,供大于求的市场供应状况促进商品流通进入市场化状态。

消费者角色定位越来越清晰,服务随之成为主导消费的一个重要因素,忠信公司在李忠信的引导下,一直有着一种服务层面的服务,虽然没有达到顾客就是上帝,却也是一切为了顾客而着想。

我们所说的顾客就是上帝这个事情呢这个的由来应追溯到19中后期的马歇尔菲尔德百货公司。一般认为,这家公司的创始人马歇尔菲尔德和他当时的手下,后来创建了英国塞尔弗里奇百货的哈里戈登塞尔弗里奇一同提出了顾客总是对的这一影响深远的营销理念。同时,马歇尔菲尔德百货公司还将零售业当时所奉行的顾客自慎,即商品一旦出售概不负责的原则,改为无条件退货。

并在商店设置凳子等便民设施,让那些在购货时犹豫不决的顾客坐一坐,并建立了休息区,供过于疲劳或者兴奋的顾客稍事休息以便有精力继续采购。

顾客总是对的体现的是一种把顾客至于工作中心,不仅出售商品并且出售服务的营销思路。

在19世纪那个现代服务业还不甚发达的时代,这种营销手段自然大获成功,甚至被服务业所接纳成为一种新的准则。后来塞尔弗里奇在英国创办百货公司,就是继承了这种理念并再次获得成功。

但是,西方并不用上帝来形容顾客,顾客就是上帝应该是在日本歌手三波春夫的说法基础上意译而来。

在中国服务行业进行思想转变以后,顾客就是上帝似乎是一句随处可见的口号,但在这句貌似舶来品的短语中,上帝一词其实并没有特别对应的翻译。通常西方并不会用上帝这个词来表示对顾客的尊重,往往代之以顾客优先,顾客总是对的,或者顾客就是国王等。

更为相近的说法来自于日本,但是有趣的是这说法并非出自制造业,也不是出自服务业,而是由日本歌手三波春夫于1961年的时候提出的。

三波春夫的原话如果直接翻译,应该是顾客就是神,这个神对应日本神道教的多神。此言一出,即惹来争议,媒体将这句话列为暴发户的拜金主义的典型。为此三波春夫曾多次解释,说自己这句话的意思是指自己对观众唱歌的时候,就好像是在对神明祈祷一般。但不管本意如何,这句话迅速被服务业追捧成为口号,而在这个基础上,加上中国式意译,顾客就是上帝这个说法就产生了。

李忠信认为,顾客是企业产品销售的市场,是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衣食父母。

忠信公司从成立一直到现在的这个时候,秉承的一种想法就是怎么回馈顾客,赚钱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忠信公司并不会因为赚钱而赚钱。

忠信公司最重要的想法是什么呢那就是通过忠信公司的不断发展,让中国更多的有识之士看到这样的一种服务,看到忠信公司的成功,要让中国的老百姓生活的质量高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