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四八章 酣战淋漓(2 / 2)

乱清 青玉狮子 6338 字 4个月前

古牧地虽是土城,但毕竟不比黄田只有寨栅为屏障,它长时间处在和朝廷对抗的第一线,妥得璘颇下了番经营的心血。转到白彦虎手上,又日以继夜的加固设防。颇有diǎn儿“固若金汤”的意思。展东禄必须周密布置,以求一鼓而破;同时。严密封堵,“遏其奔窜,以期聚歼”。

另外,展东禄还从黄田的俘虏口中,得到了一个消息:古牧地的侧翼红庙子,原本是由妥得璘的降将马明率领八千降人防守,但有人向白彦虎告密,说马明有意投降朝廷,于是,借召开军事会议之机,突然发难,将马明抓了起来。但因为没有马明私通朝廷的实证,白彦虎不敢杀他,怕引起兵变,只将把他押送喀什噶尔,请“埃米尔”发落。

兵变虽然没有发生,但八千降兵人心浮动,白彦虎不敢再把他们放在第一线了,只好将其中的大部分调回乌鲁木齐,再将原驻乌鲁木齐的喀什噶尔兵和自己的嫡系陕回,调到红庙子。这样一来,乌鲁木齐的防兵,数量虽然增加了,但质量却大大下降了——因为成分变成以降兵为主,就算不造反,士气低落,战斗力也非常之薄弱。

马明打算投降朝廷这事儿,不知是真是假——展东禄没有接到过这方面的情报,但是,红庙子的守军已经换成了喀什噶尔兵和陕回,却是千真万确,就是说,乌鲁木齐叛匪的主力,尽集于古牧地、红庙子,如果古牧地一役,能够将之全歼,那么,乌鲁木齐大约就会“

传檄而定”,至少,不会遇到什么强有力的反抗。

所以,更加要周密布置,“以期聚歼”。

古牧地的主将是阿孜木库尔——就是白彦虎杀掉妥得璘,鸠占鹊巢之后,阿古柏派出的第一批援军的那位领军将领;红庙子的主将是马人得,白彦虎的嫡系,跟着他一路从陕西杀到新疆的。至于白彦虎本人,俘虏们都不晓得他在哪里,反正,不是古牧地就是红庙子,不可能在乌鲁木齐。

展东禄判断,古牧地一定要向红庙子求援,红庙子也一定要星夜来援,不然,古牧地一失,红庙子独力难支,乌鲁木齐的北大门就洞开了。

经过和刘锦棠等人的反复研议,一个围diǎn打援的方案形成了。

刘锦棠、陶茂林二部,负责围diǎn,刘锦棠部驻城东、东北,陶茂林部驻城东南,暂时“引而不发”;轩军在雷正绾部的配合下,负责打援。

红庙子的叛匪,果然“按时”来援——完全在展东禄预料之内,不过,展东禄没有想到的是,叛匪一经接触,立即就乱了套,前后彼此冲撞,绞成一团。

轩军大奇:我们没怎么打呀?

原来,枪声一响,叛匪中那一小部分妥得璘的降兵,根本不做抵抗,掉头就跑,同喀什噶尔兵和陕回们撞在一起,整个队伍,立时一塌糊涂。

前文说过,原驻红庙子的八千妥得璘的降人,白彦虎将其中的大部分调回乌鲁木齐,留下了三分之一左右。之所以没有把所有降人都调回乌鲁木齐,是因为,如果八千人全部调回,乌鲁木齐防兵中降人的比例就会过高,万一生乱,留在乌鲁木齐的喀什噶尔兵和陕回,就弹压不住了。

没想到一念之差,竟致今天如此局面!

有趣的是,这个局面,亦非轩军所乐见。

轩军的计划,原是先略略示敌以弱,将这批叛匪再往前引一引,然后分兵断其后路,“口袋”扎上了,再下死手,一鼓成歼。

这下子,包围圈还未形成,敌军已自乱阵脚,这场仗。很可能要打成一个击溃战了。

但是——嘿嘿。叛匪还是很给力的。

叛匪中的陕回。若是放在以前,遇到轩军,只有闻风而遁的份儿,现在手中握着洋枪,胆肥气粗,心理上生出强烈的自我暗示,以为就此跟对手扯平了,于是“仇人相见。分外眼红”,个个勇往直前,要报一箭之仇。所以,妥得璘的降兵压了过来,彼此冲撞,陕回虽然混乱,却大声呼喝,不肯后退。

喀什噶尔兵呢,根本就不晓得轩军的厉害。

喀什噶尔兵的骨干,都是浩罕人。自入新疆以来,一路以征服者自居。以为什么朝廷的军队,和叶尔羌、和田、库车以及乌鲁木齐的兵,不过大同小异,黄田失守,不过是被打了个冷不防,有什么大不了的?于是,和掉头而来的妥得璘降人们挤在一起,骂骂咧咧,也不肯退。

就这么乱做一团,扰攘不休,前不得,后不得,终于,为轩军合围,“争取”到了宝贵的时间。

待轩军发起正式的攻击,弹如雨下,叛匪们才发觉不对路了!

喀什噶尔兵先吃不住劲儿了——从未见过如此密集、猛烈的火力,在俄国人那里也没有见过!

接着是陕回,眼见着身旁的同袍,一个接着一个倒下,人都懵了,手忙脚乱,都忘了怎么装火药、填子弹了!胡乱放出一枪、两枪,也不晓得子弹飞到哪里去了——这,这,这,根本就“扯不平”啊!

妥得璘的降人呢,不必说了,一个个扔掉武器,举手抱头,跪地投降。

没有过多久,红庙子的援军,就整个的崩溃了。

终于,“几无逸出之敌”。

红庙子狙击战,没有打成之前担心的击溃战,而是一个地地道道的歼灭战。

红庙子援军的覆灭,对古牧地的叛匪的心理,造成了一万diǎn的伤害,仗还没有正式开打,许多人就打定了输数,预备着随时开溜。

轩军的大言了。

这批大炮,已经不是平甘回时用的拿破仑炮,而是轩军新近换装的克虏伯钢制后膛炮,肃州之役后,运抵甘肃。展东禄部的炮兵,是轩军最后一批换装克虏伯炮的,却是第一批在实战中使用这种炮的。

第一轮炮击的目标,是城头上的四门拿破仑炮。

轩军不久前淘汰下来的,也是拿破仑炮,不过,二者不是一个型号,轩军的是十二磅,所谓“大拿破仑”;叛匪的拿破仑炮,目测明显小了一个号,应该是六磅的,所谓“小拿破仑”。

钢炮对铜炮,后膛炮对前膛炮。

说“对”,可能有diǎn不够准确,因为轩军的炮兵阵地,设在叛匪的六磅拿破仑炮的有效射程之外。

射距、射界、射角等参数,事先已经经过多次的调校,叛匪炮位附近的城头,一时间,土崩瓦解,硝烟弥漫。

一发炮弹,犹如狙击枪的子弹一般,正正好击中了一门拿破仑炮的炮架,这门拿破仑炮和旁边的两个炮手,一起飞了起来,在空中打了几个转儿,然后,在叛匪们的惊叫声中,重重地砸在了城墙后面的空地上,炮身、炮架、车轮,四分五裂。

这片空地上,聚集着叛匪的“预备队”,登时,一片血肉模糊。

叛匪的炮手,马上就发现,自己居然成了官军第一个打击的目标——真主!这算什么?大炮这样东西,不都是拿来打别人的吗?怎么……倒过来成了挨打的目标?还是第一个挨打的?

幸存的炮手们,立即做出了合理的反应,动作最快的那一位,转过身来,一跃而下,跳到了城墙后那片血肉模糊的空地上。

炮手们做鸟兽散之后,轩军的炮击并没有停止,一颗又一颗的炮弹,砸在古牧地的城头上,很快,叛匪余下的三门大炮,随着城头的雉堞,一起七倒八歪了。

至始至终,叛匪的大炮,没有发射过一次,结果,展东禄到底也不晓得,古牧地城头上的拿破仑炮,会不会被自己的后坐力,推到城墙下面去?

消灭了叛匪的“炮兵”后,轩军炮兵开始将目标对准古牧地的城墙。

在克虏伯炮不间断的轰击下,古牧地的城墙一段又一段地坍塌了,出现了至少四处以上的缺口,轩军炮兵耐心地扩大着这些缺口,当这些缺口扩大到一、两丈宽的时候,展东禄下令总攻。

官军呐喊着,潮水般涌了上去,从几个不同的方向攻入城中。

通过城墙缺口的时候,几乎没有受到什么阻碍,缺口附近的守军,早就能躲多远就躲多远了。攻入城中之后,巷战也并不如何激烈,叛匪更感兴趣的是如何逃跑,在甘肃打金积堡,攻入洪乐堡后那种玉石俱焚的场面,没有出现。

浩罕人为骨干的喀什噶尔兵的战斗意志,显然不能和陕回、甘回相提并论——当然,古牧地的守军中,也有陕回,可是,当他们发现,自己即便拥有了洋枪洋炮,和轩军也根本不能“扯平”的时候,心理防线迅速崩溃了。

古牧地的叛匪,较之红庙子的叛匪,多少逃了些出去,不过,古牧地之战,也算得上“歼灭战”了,逃出去的那diǎn子叛匪,想来也不能再给官军接下来的行动,造成什么实质性的麻烦。

战后检diǎn损失,整个古牧地战役,从奇袭黄田算起,官军拢共不过阵亡一百五十八人,伤四百五十五人,损失可谓微乎其微,叛匪就歼、被俘近七千人,守将阿孜木库尔以下,包括马十娃、王治、金中万等头目,均被击毙。

不过,白彦虎、马人得两个,不在其中。

缴获的战利品,算是陕甘回乱以来,历次作战,最有价值是一次了:一大批洋枪,两、三门洋炮——被炮弹直接命中的哪一门,是肯定修不好的了,余下三门,修修看吧。

除此之外,还缴获了一封乌鲁木齐方面给古牧地方面的信:“乌城精壮已悉数遣来,现乌城防守乏人,南疆之兵不能速至,尔等可守则守,否则退回乌城并力固守亦可。”

由此,展东禄判断,“以古牧地既克,守贼尽歼,乌垣逆贼必闻风胆落,乘胜直捣,一鼓可下。”

遂决定:不做休整,立即进攻乌鲁木齐。

展东禄留陶茂林部守古牧地,自己和刘锦棠率大部队直趋乌鲁木齐。

斥候先行,不断回报:通往乌鲁木齐的路上,只见叛匪三三两两的溃兵,没有任何叛匪成建制人马的踪迹。

不久,官军进抵乌鲁木齐,发现乌鲁木齐几乎已成一座空城,叛匪早已做鸟兽散,包括妥得璘的数千降人。

审问俘虏,残存的喀什噶尔和陕回势力,已逃往乌鲁木齐东南的达坂城——对,就是《达坂城的姑娘辫子长》的那个达坂城。

至此,乌鲁木齐战役收官,脱幅近四年之久的北疆第一重镇,重新回到了中国人的手里。

对于乌鲁木齐战役,当时英国《泰晤士报》的发行人约翰.沃尔特,如此评论:

“这次进军是以如此惊人的隐蔽进行的,而攻击又是如此神速和巧妙;由于这些原因其效果就更加提高了,这是在中国和中亚细亚的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

(七千一百字大章奉上)

(未完待续。)

ps:  七千一百字,总该算“大章”了吧?嘻嘻!另,这是《乱清》写到现在,字数最多的一章哦,看在这个份儿上,各位书友请赐一张票票吧!狮子拜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