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五二章 爱子心切(2 / 2)

唐朝败家子 尹三问 4232 字 2个月前

长孙无忌也说了句公道话:“谢逸反应还算快,已经阻止齐州周围几个州县加入叛军,并且调动兵马来迎战平叛,不过目前有很多人对他的身份有所怀疑,有所迟疑,谢逸的权责似乎也有限……”

“既然如此,那朕就帮他正个名,让谢逸以河南道黜陟使的身份同龄齐鲁兵马,平定叛乱……”

李世民完全一副乾纲独断的态度,完全没有与诸位大臣商量的意思。直接道:“下达诏书吧!”

众人心中一惊,皇帝陛下着实有魄力,同时也感叹谢逸的运气。虽说之前他曾担任过河东道黜陟副使,但那是陪同晋王的情况下。且更多是名义上的。

但是这一次不一样,这个黜陟使的身份可是实打实的,直接可以调兵遣将,发挥实权。且平叛不同于其他,只要是在叛乱地区。只要和平定叛乱有关,等若是一言九鼎,权力大的非同小可。

而且是责任重大,谢逸成功完成的话,将来回到成功那可是功不可没,只怕这个侯爵又会有所变动。虽然他年纪轻轻,升为国公可能不行,但是郡公应该不在话下。

真是羡慕啊,年纪轻轻,二十来岁已经凭借自己的才能和功劳获得如此高的爵位。将来的前程……

再想想自家年岁相当的子侄,当朝大臣们心中不免都有几分汗颜,与此同时也颇为羡慕谢逸的运气,这些好事怎么这般容易被谢逸遇到呢?

不过话有说回来,若是没有本事,即便遇到机会又能如何呢?试想一下去岁谢逸在河朔草原上的表面,时至今日诸位大臣们都没有把握自己能有能耐摆平阿史那思摩……

皇帝下了旨意,宰相房玄龄没有反对,中书侍郎岑文本也便应下了。他对于谢逸如今的进展十分欣赏,尤其是谢逸此番回到陈州。与江南士族多有互动,沉寂多年的江南士族如今渐渐有了回升和崛起的迹象。

如此甚好,甚好……

李世民沉声问道:“除了草莽贼寇,山东之地可还有什么其他异动?”

其他异动?这个词语用的很巧妙。李世民没有问的很明确,但是大家都心照不宣,全都明白皇帝陛下指的是什么。

山东世家大族,皇帝指的就是他们。

齐州那个地方周围全是山东世家,过往出的事情基本上都和山东士族有关系,如果此番齐王李佑叛乱背后有他们的身影。情况将会十分糟糕。

不过情况没有那么糟糕……

萧瑀沉声道:“陛下放心,山东并无异常……”

也许是齐王李佑起兵太过突然,山东世家毫无准备,或者说山东世家并不看好李佑,或者还处于观望状态。至少目前为止,并未有明显支持李佑的迹象,当然不排除如今暗地里有什么举动,只是朝廷不曾察觉到罢了。

李世民轻轻点点头,他最担心的便是这个问题,他最忌惮的便是山东世家,只要这些人不参与,便没什么问题。登基十几年来,这些人已经不服自己,多有反对之举,某种程度上是大唐的最不稳定的因素。

不过现在看来自己两次东巡,李绩在河东的镇守起到了一定震慑作用,到目前为止还算是安分。如果这次李佑的谋反他们仍旧不参与其中,那往后应该就好处理多了……

“陛下,只是淮阳侯一人在齐州评判只怕势单力薄……”宰相房玄龄沉声提醒,显然是对目前的状况有些担忧,至少绝对平叛的力度不够。

对于这个问题,萧瑀和岑文本等人也表示赞同,长孙无忌也轻轻点头,诸位大臣们顿时达成共识。

李世民沉吟片刻道:“确实如此,谢逸手中没有正经的兵力,即便从周围的州县调动也难以整顿,立即发挥战力。

这样,传旨到宋州给李恪,让他调动宋州兵马前去支援谢逸,但前线作战由谢逸指挥。”

众人心中顿时一动,承庆殿里都是大唐一等一的人精,顿时意识到皇帝如此安排大有深意。

宋州距离齐州并不是很远,且那里驻扎了不少的兵马,从军事的角度来讲,调动前去评判是最合理的。这是完整建制的兵马,且训练有素,吴王李恪在那里练兵已经有不少时间的,相信可以对付齐州的乌合之众。

没错,是乌合之众,即便是李佑能够纠集齐地各州县的兵马一起联合,也不过是乌合之众罢了。

大唐君臣完全没有把他们看在眼里,也从来不认为他们能对大唐的统治造成什么威胁,能够成功那就更是天大的笑话了。

现在所担心的只是叛乱会影响稳定,导致民不聊生或者引起他不必要的动荡与麻烦,所以才要尽快平定。

调动宋州兵马前去最为合适,但是皇帝李世民特意强调让吴王李恪带兵前去,但是前线的指挥权却交给淮阳侯谢逸,反而不让吴王李恪统率兵马。

这个安排很耐人寻味啊,显然是皇帝有心安排的,不见得谢逸比吴王李恪更适合领兵。谢逸这些年扬名的主要是人才和办事能力,但是在军事领域的才能十分有限,反倒是吴王李恪以英武著称,军事才能天下皆知。

去岁薛延陀南下一度威胁长安的时候,正是吴王李恪从安州带兵前来驰援的,虽然最后没有打仗,但是吴王带兵的才能大家是有目共睹的。此番齐州出了乱子,李恪调兵前去平叛想必很容易,应该是不在话下。

但是皇帝却有意忽略了此事,忽略了吴王李恪的军事才能,不让他带兵,反而将兵权交给了军事才能并不明确的谢逸。

这是为什么呢?

在场的大唐人精们都不同程度地把握到了,皇帝陛下真是爱子心切啊,爱谁呢?

爱齐王李佑?看起来似乎有这层意思,如果是李恪上阵,李佑只怕会败的很快,也会死的很惨。换做谢逸,情况或许不会那么惨,只是最终的结果却不会改变,皇帝更不会希望叛乱之首李佑平安无事……

所以这个爱子心切显然不是针对李佑,真正爱护的是李恪,李恪如果带兵,虽然成功后会有功劳。

但是叛乱之人是谁?是李佑,是他李恪的亲兄弟,平定叛乱没有错,但却不免会落下一个事实,那就是战胜甚至杀死了自己的亲兄弟。

往后李恪少不得要背上这么一条不是骂名的骂名,少不得受到旁人攻讦,显然李世民不希望如此。

皇帝如此爱子心切,究竟是为什么呢?未完待续。